首 页
最新公告: · 公告 捐一口水窖帮一户人家——共建“爱心水窖”解决对口帮扶贵州省遵义市贫困山区群众饮水难 今天是2024年3月29日
基本信息    
成立信息
联系信息
信息公开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信息 - 基本信息 - 重要讲话
  重要讲话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新时期红十字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普陀区红十字会  发布时间 2012/12/25  阅读次数 38045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赵白鸽

  红十字事业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充分体现和重要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重要助手,中国各级红十字会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积极推进红十字事业发展,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一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红十字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不断、社会矛盾更为复杂,特别是2011年年中发生的网络事件,既反映了我们国家整个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反映了红十字会自身工作和红十字宣传亟待完善和加强。对于新的形势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积极应对。
  做好新时期的红十字会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深化对红十字精神和国际红十字运动的理解,更加准确地把握当前红十字会工作的形势和要求,从而更加有力地推进中国红十字事业在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

一、红十字精神和国际红十字运动

  (一)亨利·杜南的重要贡献
  亨利·杜南(1828-1910)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这位出身于银行家家庭的瑞士人,从小就表现出了对人道议题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并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类赈济救助活动。18596月,法国、意大利联军和奥地利军队在索尔费里诺发生了战役,4万多人死伤并被遗弃战场。途径当地的亨利·杜南目睹了极为悲惨的战后场景,带领附近的居民、医生和护士紧急行动起来,收容和安置了4千多名伤兵,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救护和治疗。
  他深感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保障是第一位的,必须广泛呼吁对战地受伤人员的救护,呼吁人道主义。1862年,他自费出版了《索尔弗里诺回忆录》,并大量赠送给了身边的朋友和欧洲各国的政治家。这本书集中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相关建议,在欧洲引起了轰动。
  亨利·杜南提出的两项建议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一是在各国设立志愿性的伤兵救助组织,以战场救护作为其重要任务;二是共同签订一份国际公约,给予伤兵救护组织以中立地位。红十字运动始终围绕着这两项重要建议向前发展。从第一项建议出发,1863年亨利·杜南等发起成立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的前身——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在各国逐步演化为目前的国家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从第二项建议出发,逐步演化为当今以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为核心内容的国际人道法文书。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是约束战争和冲突状态下敌对双方行为规则、推动裁军和武器管制的重要权威法律文件,目前已有194个国家签署公约,成为现代史上最被广泛接受的国际公约。
  亨利·杜南在1901年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和平奖。他是一个慈善家,致力于扶贫救困,直至晚年陷入穷困潦倒也不停止;他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致力于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广泛呼吁倡导,并付诸不懈的追求和实践。在人道主义事业上,亨利·杜南做出了划时代的、开创性的贡献。基于此,国际红十字运动将亨利·杜南的生日58定为世界红十字和红新月日。
  (二)国际红十字运动的组成和职责
  国际红十字运动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伤兵救护团体发展成为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受国际法保障并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所公认的人道主义运动。这一运动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二是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三是各个国家红会。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1863年最早成立的红十字组织,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奠基者。其主要职责是以中立身份协调战争和冲突中的人道工作,以及探视战俘、颁发南丁格尔奖等。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前身是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协会,最初名称为红十字会协会1991年改成现名。联合会的职能主要是开展紧急救援、红十字青少年活动、灾难救助等工作,并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各国红会是它的基础。国家红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基本成员和重要力量,依据自身章程和本国立法开展符合运动宗旨、基本原则的人道主义活动,并支持政府开展人道主义工作。主要有备灾救灾、红十字精神宣传、健康促进、救护培训等,并与国际委员会、国际联合会相互支持和合作。总体而言,国家红会职能主要包括在灾害和非灾害、紧急和非紧急状态下的救援和救护工作。
  (三)红十字运动的七项基本原则
  红十字运动的七项基本原则,即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及普遍,是在1965年召开的第二十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上正式通过的。七项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红十字运动的本质,已成为一种千百万红十字会员和志愿者共同秉承的文化特质;更重要的是,这些原则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成为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特定准则,成为选择采取什么行动和如何行动的标准。
  概括而言,七项基本原则可以分为三类:人道、公正、中立是价值性原则,独立、统一是组织性原则,志愿服务和普遍是成员参与的原则。这些原则共同诠释了红十字运动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方式。
  第一是人道原则。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本意是要不加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在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痛苦,不论这种痛苦发生在什么地方。本运动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这其中强调了三个要素:生命、健康和尊严。人道何以区别于一般的慈善,这一原则对此做出了回应。
  第二是公正原则。本运动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阶级和政治见解而有所歧视,仅根据需要努力减轻人们的疾苦,优先救济困难最紧迫的人。红十字会在提供人道服务上绝对不能厚此薄彼,任何形式的歧视都是严格禁止的;红十字会提供援助唯一的条件是人们受到的人道危机及其迫切性。
  第三是中立原则。为了继续得到所有人的信任,本运动在冲突双方之间不采取立场,任何时候也不参与带有政治、种族、宗教或意识形态的争论。红十字运动承认在政治、宗教等方面的争论和差异,但坚持通过不采取立场来获得信任。从另外一个角度,立场仅在于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保障。红十字运动借助于此原则,进入到战争、冲突、政治纷争、囚禁监牢等复杂状况中,开展人道主义工作。
  第四是独立原则。本运动是独立的。虽然各国红十字会是本国政府的人道工作的助手并受本国法律的制约,但必须始终保持独立,以便任何时候都能按本运动的原则行事。
  提到独立原则,有一种错误的理解,即红十字运动应与政府和企业保持完全的独立。事实上,独立的概念是指必须有自己的原则,必须有独立的机制,必须为了自身的价值去工作。从本质上说,独立原则应该是形成政府、非政府、公民、企业、媒体共同合作的关系,各自按照不同的取向达到一个共同目标。
  长期以来,中国红十字会与政府的关系较之于其他国家红会更为密切,这既有历史发展和国体政体的因由,也是中国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发且规模较大。实践证明,红十字会作为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得力助手,通过与政府建立密切的联系,能够有更强的行动能力,更好地应对灾害。因此,在推进中国红十字事业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独立的本意,也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
   第五是志愿服务原则。本运动是个志愿救济运动,绝不期望以任何方式得到回报。志愿服务是一种无私的表现,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一种出于自愿的助人为乐精神。志愿服务的实质是对他人提供服务而不索取报酬,这是对人道原则的直接表达。但必须认识到,志愿服务是有消耗和成本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如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都有报酬,然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工作动机决非为了金钱,而是对人道观念的信仰和奉献。对于志愿服务的成本,必须通过相应形式给予认定。将志愿服务解释成no pay”、全部是无偿的,不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六是统一原则。任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它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道主义工作。网络事件中,一些人用垄断来指责红十字会。根据日内瓦公约、国际红十字运动章程等规定,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会。这是因为,红会在面临灾难和非灾难、紧急和非紧急状态下的救援和救助中,必须有统一的原则,以形成合力开展工作、发挥最大效率。在这方面,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汶川地震救援及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成功案例,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汇集的上百亿资金,在3年多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灾区重建。这正是中国特色人道主义和统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七是普遍原则。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世界性的。在这个运动中所有红十字会享有同等地位 ,负有同样责任和义务,相互支援。这一原则,强调的是红十字组织是世界性的,每一个组织都是平等的。这是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原则。特别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宣传和倡导,让更多的公众理解和支持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行动。

二、中国红十字会的百年发展历程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启蒙和起步阶段(1904-1949年)。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人道危机不断,这为红十字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当时西方红十字运动的人道理念已经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相结合,为创立红十字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04年,为了应对日俄战争在华引发的人道危机,上海士绅沈敦和等人联合有关外国人士建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即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后由清政府批准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建立,改名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
  二是改组和发展阶段(1949-1966年),定位为全国性人民卫生救护团体。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红十字事业,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和推动中国红十字会的改组工作。19508月召开的中国红十字会协商改组会议,通过了协商改组事宜,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旨在推动防疫、卫生、医药及救济福利事业工作。1952年,第18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一合法全国红十字会。改组后,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与国内人道救助工作,包括组织医疗服务队,为群众治病、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7个志愿服务大队、666人参加战场救护;协助大批日侨回国探亲,协助遣返战俘等。截至1966年,全国有县级红十字组织400多个,会员人数也增加到50多万,基层组织5000多个。
  三是停滞中断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红十字会的国内工作进入停滞中断期。各地红十字组织被撤销,人员被遣散。在此期间,保留和陆续开展一些以红十字会名义进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四是恢复与重建阶段(1976-1993年),定位为全国性的人民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红十字会开始恢复工作。19783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外交部关于恢复红十字会国内工作的报告,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的中国红十字会各级组织逐步恢复建立工作机构,开展相关工作。19855月,中国红十字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中国红十字会是全国性的人民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努力发展群众性的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事业,积极贯彻对外开放的政策,开创红十字会工作的新局面,首次提出要把中国红十字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红十字会。截至1989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恢复和建会,基层组织达到8.7万个,会员850万。
   五是规范与全面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定位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19931031,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19961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1994年起,国家主席担任名誉会长,出席历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红十字会先后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分会。1999年,总会管理体制得以理顺,由卫生部代管改由国务院领导联系。中国红十字会进入了依法治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红十字会的定位紧密结合改革发展大局,有了新的拓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得力助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我国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
  在各方面支持和各级红十字会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1个国家中心、6个区域中心和15个省级中心组成的备灾救灾储备网络;形成了包括应急救护培训、知识普及、群众性参与为重点的应急救护体系;形成了以博爱家园为主体的城乡红十字服务体系,大病救助等重点民生项目开展已成常态;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和人体器官组织捐献工作走在世界前列;积极探索可持续筹资机制,款物管理、信息公开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红十字青少年和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展开,红十字精神传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救援、非紧急援助等工作深入开展,民间外交重要渠道作用日益加强。同时,红十字会组织不断发展,全国共有31个省级分会、334个地级分会、2848个县级分会;9.8万个基层组织,会员和志愿者规模逐步扩大并成为红十字工作的生力军。这些都为红十字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时期红十字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红十字会被赋予了新的更高的责任和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形势和挑战,主动融入改革发展大局,积极探索新时期工作的长效体制机制,共同推进红十字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也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和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一是全球化。全球化强化了当前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态势,凸显了中国的国际责任和软实力问题,而且这种责任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日益拓展到社会发展、人类发展以及人道主义等重要领域。同时,全球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变化不断引发的新的人道问题,已被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凸显了红十字会特殊的、显著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市场化。市场化强调法治原则和自由竞争选择原则,政府加快转型,社会组织也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助手,红十字会必须适应政府转型所带来的重大变化,积极参与社会组织的改革,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广泛动员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竞争力。三是信息化。信息化意味着信息的平衡分布和快速传播,深刻改变了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在内的传统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也深刻改变了公民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红十字会必须主动适应和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提高管理和治理效率,增进与群众的互动,扩大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监督。四是城镇化。城镇化正在世界范围内推进,在中国未来的二三十年里趋势更为明显。城镇化促进了人口流动和社会发展,也因资源紧张、社会摩擦等引发了许多新的人道问题和危机。红十字会必须及时回应城乡群众新的人道需求,发挥应有的作用。
  围绕新的形势和挑战,红十字会当前的体制机制、职能发展,和工作水平等仍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这是我们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重要动力。
  (一)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切实发挥好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助手作用。重点是从法律、规划、政策、财政等多方面,争取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人道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二是加强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和公众参与的合作伙伴关系。重点是建立健全相应的公开透明机制和社会监督体系,促进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和支持红十字事业。三是着力改善红会系统内部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重点是加强理事会-执委会的治理模式、探索协同垂直管理体制、强化财务审计制度、夯实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品牌管理、完善会员和志愿者制度等。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将主要把握两个契机:一个是争取出台《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意见将着眼于促进新时期红十字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红十字会的定位、职责、体制、人才、投入等多方面予以明确和保障。二是积极参与和推动国家的社会组织综合改革试点。社会组织改革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时期重点领域改革规划(2011-2015年)和国务院2012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中,红十字会将协同国家发改委探索和推进相关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主动参与社会组织综合改革试点将有利于促进红十字会的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改革将进一步提升红十字会在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红十字会工作,而不是削弱。
  (二)突出制度化和规范化,切实做精做强核心业务
   红十字会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核心业务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救(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和三献(献血液、献造血干细胞、献人体器官组织)。我们要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将核心业务做精、做实、做强。
  一是完善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把红十字应急救援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灾害应急响应体系,把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或物资库建设列入当地防灾减灾规划;参与国家救灾标准化体系的研究和设定;依托志愿人员建立各类专业化救援队伍,提高民间救援的专业化水平;争取有关部门为红十字会组织社会力量执行国内国际紧急救援任务提供政策优惠和便利。
  二是建立红十字救护培训的长效机制。救护培训工作是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要协调制定规范化的技术标准、考核体系和发证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健全的培训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救护培训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协调教育、公安、旅游等部门以及交通运输、矿山、建筑、电力等行业中开展救护培训工作。推动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率。在有条件的地方,争取将面向居民、学生等群体的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公共财政予以保障。
  三是加强红十字会的人道救助工作。继续实施红十字博爱家园红十字天使计划等品牌项目和活动,在农村和社区大力开展以健康服务、大病救助、扶贫帮困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活动,完善城乡红十字人道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兴办健康、养老等领域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红十字会的社会救助能力。
  四是进一步做好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及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积极开展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工作,协同卫生部门建立采、供血状况统计分析系统,建立供求预警机制。积极推进中华骨髓库和地方分库建设,建立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激励补偿机制,不断扩大库容量,提高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协调卫生部门依法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工作。
  五是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及相关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人道外交以及重大国际人道事件上的特殊作用。参与国家人道外交应急机制和国际救援协调机制,争取纳入国家对外援助整体部署和南南合作框架。培养和储备红十字会国际救援力量,提高参与国际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职业化和信息化,全面提升红十字会的工作水平
  人才和信息是一项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未来一个时期红十字会的改革与发展,将以职业化和信息化作为战略举措,重点抓紧抓好。
  在职业化方面,着眼于打造多层次、多领域、专业化的专职干部队伍和会员志愿者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强化人力资源培训和能力建设,包括加大与国际红十字组织、其他国家红会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合作与经验分享,建立学习激励和多渠道培训的机制;二是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通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多种方式延揽英才为我所用;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与专职人员、聘用人员、志愿者群体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四是团结一大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形成高层次、宽领域的智库,从战略、政策、技术、人力资源培训等多方面,为红十字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信息化方面,将重点做好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公开工作。我们将按照信息公开原则,及时、准确、全面公开公众普遍关心、涉及捐赠者、受益者切身利益的相关信息。将加快捐赠信息平台建设,力求逐步形成从国家到省、地、县各级红十字会的信息公开网络,主动接受包括政府、媒体、公众等在内的全面监督。在此基础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正在筹划和推进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这一管理系统将围绕建立综合信息集成、决策支持、综合业务应用、信息服务与发布等四个平台,全面提升红十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百年的中国红十字会已从弱小逐步走向强大。在新的历史时期,红十字会将高举人道旗帜,秉承人道精神,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面对未来,中国红十字会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才能应对我们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只有改革才能适应未来人道工作及满足最脆弱人群的需要。让我们为之而共同努力。
 
信息来源:普陀区红十字会   责任编辑:
关闭窗口】  【返回上级
 

国际红十字 国内红十字 红十字刊物 其 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世界卫生组织who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unfp   国际妇女发展基金会unifem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联合国un  
网站首页  版权隐私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2024 上海市普陀区红十字会.All Right revesved  备案号:沪ICP备17037923号-1